核心管理层的离任,改变了资本看待呷哺呷哺的逻辑,公司很可能经历一次无奈的价值重估。
3月中旬的北京春意盎然,被称为餐饮界“达沃斯”的“中国餐饮创新大会”如期展开。在这次大会上,张振纬作为“湊湊”品牌CEO和创始人,向与会嘉宾分享了这些年的创业心得。
正是得益于子品牌湊湊的成功,才让已经疲态初现的呷哺呷哺(00520.HK)重新被市场认可。
当张振纬走下演讲舞台,到场嘉宾掌声雷动,但在这热烈的掌声中,张振纬脸上的笑容中却似乎别有意味,投资者们并不知道一场风暴已经开始酝酿。
一个月后,呷哺呷哺正式对外公告,张振纬已于4月15日正式离开公司,将不再担任湊湊CEO及集团其他职务。在张振纬离职后,湊湊的业务经营数据及情况,将由呷哺呷哺董事长贺光启直接听取汇报。
尽管呷哺呷哺明确表态,张振纬的离开并不因为激励不足,而是其想做一些属于自己的事情。但在消息披露后,呷哺呷哺的股价依然出现暴跌,跌幅一度深达20%。
究竟张振纬的离职会给呷哺呷哺带来怎样的影响?股价突然暴跌究竟是短期的回调,还是基于管理层作用的价值重估?
01 呷哺呷哺的“魂”
过去一年,突发的疫情让实体经济遭受重创,而火锅作为以线下为主的行业,自然业绩遭受了严重的影响。无论是行业龙头海底捞,还是呷哺呷哺,它们的业绩都较2019年巨幅下滑。
根据呷哺呷哺3月4日公布的盈警公告显示,集团收入较2019年下降约9.5%,年内利润总额却仅为1148.5万元,较2019年同期的2.9亿元的利润降幅达到96%。
然而,利空并没有长期压制呷哺呷哺的价值。即使在行业存在如此明显利空的情况下,呷哺呷哺的股价却依然不断走高,甚至在今年2月创出27.15港元的历史新高,这背后正是源于市场对于呷哺呷哺多品牌战略的认可。
在此之前,我们曾对海底捞给出明确的观点,在消费者口味不断迭代的今天,依靠单一爆款是很难持续成功的。
与海底捞持续强化爆款不同,呷哺呷哺则是成功培育新品牌的杰出代表,不断孕育出湊湊、in xiabuxiabu、茶米茶、呷煮呷烫等品牌。尤其是专注于高端化的湊湊,几乎已经接替主品牌呷哺呷哺,成为投资者关注的核心。
湊湊是呷哺呷哺2016年成立的新品牌,主打中高端市场的差异化经营,由张振纬一手操盘。短短四年间,湊湊的营收从0到16.89亿元,其已经成为呷哺呷哺重要的营收来源之一。
尤其在疫情突袭的2020年,呷哺呷哺集团总营收同比滑坡9.5%至54.55亿元,而来自于湊湊贡献的营收则同比增长超过40%,凭一己之力成功守护了呷哺呷哺的“估值底线”。
过去四年,湊湊在集团中的营收占比不断攀升。在2017年,湊湊仅是占比3.19%的新兴品牌,但到了2020年,湊湊在集团中的占比已经提升至30.96%。
根据门店数据显示,从2019年底开始,呷哺呷哺的门店数增长就已经大幅放缓,甚至在2020上半年还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而就在当时,湊湊成功接过了公司业绩增长的重任,在经历短暂的缓增长后,在下半年重新开启门店扩张的进击之路。
截至最新的财报数据,呷哺呷哺与湊湊门店之比,已经从2017年的35.14下降至7.58。也就是说,目前集团每9家门店中,就有一家是湊湊的门店。并且随着湊湊品牌的持续成长,这一数据有望进一步下降。
由此可见,过去一年支撑呷哺呷哺股价上涨的最核心逻辑就是源于湊湊的成功。如果没有湊湊的强力增长,那么我们很难想象投资者对于呷哺呷哺的态度。
02 早已注定的分手
既然湊湊是呷哺呷哺的核心,而张振纬又一手打造了湊湊,那么为何呷哺呷哺还同意放走张振纬呢?这背后或许是一场早已注定的分手。
湊湊在北京三里屯开设第一家旗舰店时,其实就已经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张振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对湊湊的未来做出了宏伟规划。
当时张振纬提出了三个构想:其一,湊湊要在两三年内铺向全国,未来将保持每年开店三四十家的开店节奏;其二在公司的股权架构上,湊湊与呷哺呷哺之间是完全独立运营;其三,湊湊最终分拆成为一家能够上市的独立公司。
回过头来看,张振纬提出的前两个构想,其实都已经实现,无论是运营空间,还是开店速度,实际都是按照张振纬的规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但在第三个构想上,实际张振纬与呷哺呷哺管理层存在着本质的利益冲突。
尤其在呷哺呷哺品牌力下降,凑凑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当下,凑凑已然成为资本市场对于呷哺呷哺估值的关键。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将湊湊从上市公司拆分,那么势必会对呷哺呷哺的估值造成严重影响,这对于大股东贺光启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而在张振纬来看来,湊湊的成功完全来自于他自身的努力。众所周知,呷哺呷哺品牌是简单复制的高速模式,凭借统一的口味、高性价比和超强的供应体系抢占市场。
但湊湊则是定位于人均150左右的中高端市场,这就让菜品、环境和服务必须有全方面的提高。
从过去几年湊湊的发展来看,显然张振纬成功培育了湊湊这一品牌,虽然翻台率不如呷哺呷哺,但由于较高的客单价,依然让湊湊模式成为了一种吸金能力较强的模式。
即使目前湊湊在呷哺呷哺中的营收占比已经超过30%,但张振纬在整个呷哺呷哺集团中依然不具有话语权。从呷哺呷哺公布的年报中,我们几乎无法找到张振纬的身影,只能以其他人的身份出现在财报中。
张振纬是拥有雄心壮志的,但显然呷哺呷哺并没有让他的雄心得以实现,我们无法知道他们之间进行了几次谈判,但最终的结果告诉我们,核心利益的差异导致这是一场早已注定的分手。
03 需要重估的股价逻辑?
早在3月份,张振纬从湊湊离职的消息就已经在市场中传开,但当时大多数投资者的看法,都认为这是庄家抛出的烟雾弹。
然而,就在“中国餐饮创新大会”前夕,先知先觉的机构投资者已经提前跑路。数据显示,呷哺呷哺的重要股东高瓴资本和摩根士丹利纷纷清仓减持,提前躲过了股价的暴跌。
资本的疯狂出逃,基本已经意味着市场对于呷哺呷哺的观点已经发生逆转,从过去看多湊湊成长,转为“核心资产”流失后的看衰。
在湊湊起步之初,张振纬就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很多投资者可能对于餐饮行业存在认知偏差,认为餐饮的复制仅仅是资本粗暴的扩张。但实际上,餐饮行业的最核心资源除了供应链条外,就是人才资源。
尤其是像湊湊这样注重服务感受的模式,必须具备优质的服务人才储备,之所以张振纬设定每年30-40家的开店速度,正是基于前期人才储备的规划而展开的。
就好像过去被市场疯狂看多的海底捞,也正是因为其优质的人才激励和分裂模式,这实际是餐饮品牌的软实力。
在这一点上,呷哺呷哺与湊湊是存在显著差别的,实际上管理层很难将呷哺呷哺的成功套用到湊湊上。也就是说,湊湊已经被深深的印上了张振纬的烙印,没有了张振纬的湊湊或许已经失去了“灵魂”。
正是这种投资逻辑的逆转,让呷哺呷哺刚刚经历了一场“价值毁灭”,尽管门店和硬件都依然存在,但湊湊最核心的软实力已经没有了。
如果张振纬能够在呷哺呷哺长期任职,那么投资者对于呷哺呷哺的期待将不仅仅停留在湊湊上,甚至还会期望张振伟为呷哺呷哺孵化更多的品牌。
坊间传闻,在离开呷哺呷哺后,张振纬将独立创业,并且已经获得了资本方的重资扶持,已经获得风投的1.5亿投资。
更值得注意的是,张振纬的下一次创业项目,很可能依然是他所熟悉的火锅行业,无形之中又会培养出一个呷哺呷哺的竞争对手。
张振纬从湊湊离职,原先的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湊湊失去了“灵魂”,呷哺呷哺多了一个“对手”,投资者则多了几分神伤。(作者:林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