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第一大传统节日,不仅意味着合家团圆,还饱含着浓郁的美食文化韵味。
在中国北部省份山西晋西北、晋东南地区,老百姓过年有做“黄儿”的风俗。在当地方言里,“黄儿”谐音“和”,因此过年吃黄儿有美好的寓意。春节前夕做好后保存起来,一直吃到来年开春。
记者走进山西静乐县神峪沟乡张贵村,52岁的郭清莲正忙得不亦乐乎。她盘腿坐在灶前,挽起袖子,一会儿将和好的面糊倒在鏊子上,一会儿用铲子把肉馅摊在饼上,一会儿对折后拿出,应付自如。
郭清莲告诉记者,摊“黄儿”处处体现了农家人的智慧。糜子做面,鏊子为锅,摊黄儿前,需要将农家的大锅拿下来,用泥支起摊黄儿的架子,摊的时候,四个鏊子三个盖,熟一个摘一个,铲一个烧一个再盖一个,既减少了揭盖次数,又不容易忘记黄儿烙制的时间。
24岁的赵丽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春节放假后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做起了“黄儿”。她说,“黄儿”有好几种吃法。既可以做过年的美食,也可以把“黄儿”挂在外面风干当零食吃,还可以把做好的“黄儿”冻在罐子里,到春天解冻了甜甜、凉凉的,当饮料喝。
“虽然外面有卖的,但总也没有家里做的好吃。过年一家人吃‘黄儿’,寓意和和气气。”赵丽说。
在位于晋东南的窦庄村,74岁的贾树渠是全村有名的做糕好手,尤其擅长做插花糕。记者在现场看到,插花糕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仅刀具就需要七八种,各式各样的花鸟鱼虫不仅靠手捏,还要用刀具雕刻,面食部分做好后,还需要在顶部插花。
“这个是农村的文化和艺术,主要是奉神的,插花糕也寓意节节高。”贾树渠告诉记者,要完成整个做糕、插花的全过程需要四五天的时间,现在只在过年的时候做,他已经收了徒弟,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事实上,除了馒头外,人们还会特意制作一些面食以示吉庆。枣糕、年糕自然是少不了,除此之外,人们还把发好的面捏成花鸟鱼虫各种形状,期盼新的一年和和美美、顺顺利利。
太原市民韩青过年回到了河北老家,妈妈早已把过年的美食准备好。与自己记忆中的场景一样,驮着元宝的“刺猬”馍馍跳到了门框上,“金鱼”馍馍守候在水缸旁,而“小蛇”馍馍则钻进了米缸里,各自守卫一方厨房重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随着时代变迁,虽然饮食文化也在发生变化,但仍有不少人愿意坚守传承下来的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