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向阳红09”船2月20日电“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完成印度洋科考任务后,20日搭乘母船“向阳红09”抵达毛里求斯进行补给。回顾此次任务,“蛟龙”号搭载多名科学家到海底热液区实地科考,采集了大量样品和数据,有助于人类揭开海底热液区的神秘面纱。
记者在“蛟龙”号拍摄的视频上看到,海底热液区地形复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烟囱”林立在海底,如石林一般。
一些活动的“烟囱”不断喷发出浓浓“黑烟”,在从“烟囱口”向上喷发的过程中“黑烟”逐渐扩散。“蛟龙”号用高温探针测量了多个“烟囱口”温度,最高温度达379摄氏度。大家不必为“蛟龙”号是否能承受这么高温而担忧,因为海水温度很低,“烟囱口”周围温度会骤降,只要潜航员保证“蛟龙”号在安全距离作业即可。
海底热液区一般分布于大洋中脊和弧后扩张区域,由于大洋中脊构造和岩浆等活动,海水渗入洋壳,被海底下高温岩石加热排出,高温流体与周围冷海水混合,形成高温或低温热液区,在高温热液区往往沉淀形成硫化物“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其中富含铅、锌、铜、金、银等金属元素,是潜在的海底矿产资源。
贻贝和盲虾等动物就生活在高温“烟囱”上。海底热液区生物非常特殊,除了耐高温,生活在完全黑暗环境中,还耐硫化物等。人类对这些生物知之甚少,此次 “蛟龙”号采集到海葵、珊瑚等多种生物,有助于增进对它们的了解。
海底有特殊的温度、压力和酸碱环境,海底热液区环境和生态系统更特殊。这样的环境是实验室难以模拟的,因此科学家非常希望在海底布放科学仪器,开展原位科学试验。在印度洋科考期间,“蛟龙”号取回了在海底热液区布放了多天的自容式高温温度计和硫化物生长仪以及高温探头。
在印度洋科考首航段中,“蛟龙”号共取得玄武岩等岩石样品160余千克、硫化物样品28千克、大型生物634个以及热液喷口的流体、沉积物和保压水样等。
随船科学家表示,“蛟龙”号获得的样品和数据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海底热液区热液、生物和地质交叉综合研究,不同类型热液系统、深海环境基线研究,全球尺度下热液生物区系划分以及深海矿产和生物资源评价等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非富多彩的样品,“蛟龙”号作业时搭载的瓶瓶罐罐等工具也越来越多。在印度洋科考中,“蛟龙”号搭载的作业工具有19种。不过,记者了解到,一些作业工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一些作业工具的便捷性也有待提高。
还有与“蛟龙”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的母船“向阳红09”,一个是世界先进的载人潜水器,一个则是超期服役的老龄船。船长陈存本说:“这艘船船龄已经37年,如果按人的年龄计算,这艘船已将近100岁。”
这艘老船虽经过了增改装,但仍难满足“蛟龙”号每年200多天的海上需求。由于船舶机器设备老化,船舶主机和辅机要24小时值守和检修,一个月要抢修20多次。多名研究人员表示,为了更好地让“蛟龙”入海,在配套工具上还需要有更多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