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IT科技 - 正文

红沿河核电站二期获核准 中国核电建设或加快脚步

来源:新华网 2015-03-10 20:46:5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红沿河核电站二期获核准 中国核电建设或加快脚步---新华网深圳3月10日电(记者王攀)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广核集团1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发改委已发布文件,该集团所属红沿河二期项目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获核准。 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两台机组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高中国核电自主化水平,促进中国核电产业技术升级。 而二期两台机组在延续技术路线一致性基础上采用满足国家核安全标准要求、具备三代技术主要特征的成熟堆型技术实现“填平补齐”,将有利于推动核电产业整体上的健康、有序、不间断发展。

新华网深圳3月10日电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广核集团1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发改委已发布文件,该集团所属红沿河二期项目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获核准。

这是2011年来中国真正意义上新批的核电项目。中广核集团表示,在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建造许可证后,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即可开工建设。

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该二期工程规划建设的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将使用中国自主核电技术品牌ACPR1000。该技术是中国核电企业按照国际最新安全标准并借鉴国际核电领域的最新经验反馈,基于成熟堆型实施改进形成自主品牌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

“ACPR1000具备三代核电主要安全技术特征,满足中国最新核安全要求,是安全可靠的。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两台机组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高中国核电自主化水平,促进中国核电产业技术升级。”杨晓峰说。

中国核电业界人士表示,2011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受多重复杂因素影响,除“放行”此前已经审批核准的少量核电机组外,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的核电项目获批。此次红沿河二期工程被“开闸”放行,被业界视为具有“破冰”式的里程碑意义,具有重大市场价值。

当前,为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源刚性需求以及受节能减排的刚性约束,中国核电产业规模化发展呼声日益强烈。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先后多份提案就此“发声”。有测算显示,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1.5亿至2亿千瓦,才能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0%目标。

中国在运核电装机容量为2028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2800万千瓦。它意味着中国未来15年内要增加一亿千瓦以上的核电装机容量。对此,中国核电产业相关人士则表示,中国核电已经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经过近30年不间断的发展,中国具备了规模化发展核电的技术能力,也已形成较强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全国核电装备制造产能已达每年10至12台套,工程建设能力可以满足30至50台机组同时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说,此外,不论是人才培养和储备还是核燃料供应,都能满足后续核电规模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红沿河核电站新项目的获批无疑是对这种规模化发展呼声的有力回应。据介绍,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其中,一期工程建设4台单机容量为111.9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

目前,该核电站1、2号机组已先后投入商业运行,3号机组计划今年上半年投入商运,4号机组工程建设进展情况良好。而二期两台机组在延续技术路线一致性基础上采用满足国家核安全标准要求、具备三代技术主要特征的成熟堆型技术实现“填平补齐”,将有利于推动核电产业整体上的健康、有序、不间断发展。

有关业界人士认为,自红沿河始,中国核电产业可能会进入一段“密集批复期”,未来中国可能迎接新一轮核电站建设高潮,与此同时,中国核电产业还有望进入新一轮的投产高峰。

正在北京出席两会的贺禹表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超过一半的在运核电机组位于内陆地区。主要核电大国中,美国、法国、俄罗斯内陆核电比例均高于60%,安全性已得到充分验证。实践表明,内陆与沿海核电在设计、建设和运营上标准是一致的。

“中国已基本完成内陆核电前期准备和论证。一些内陆核电项目现场准备已达到随时开工的条件。”贺禹说,他建议将内陆核电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十三五”首批内陆核电项目开工建设。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