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0月21日电(记者张璇、陈晓波)最美不过夕阳红。漫步在人生路上,一些落单的老人渴望再觅知音,共度余生。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压力激增,独身老人的情感问题愈发受到关注。
记者调查发现,老人们在寻找感情归宿时,思想包袱重,“骗婚”案例频,财产纠纷多,困难重重。
晚年落单:我仍想有个伴
69岁的邹继凡是一名退休教师。10年前,老伴因工伤意外去世后,邹继凡成了一名独身老人,10年来长期独居生活,前几年的悲痛逐渐变成了近几年的孤独。
“我考虑过再找个老伴,不过只是想想罢了”,邹继凡说,“孩子们没向我主动提过这件事,估计不会同意,即使孩子们同意了,街坊邻居会怎么看我?”
与邹继凡想法类似的老人不在少数。婚恋专家凌子说,很多老人想追寻幸福,成功率却不高,“主要原因是受到的各方约束因素实在太多”。
与之相伴的是,独居老人数量惊人。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
随着社会发展,老年人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在提高,“精神养老”的观念得到推崇,独身老人渴望“老来有伴”。凌子说:“老年人身心状况特殊,伴侣和婚姻生活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曲折寻伴:“骗婚”层出不穷
老年人追寻情感的方式越来越多元,不少老年人通过“触网”结识“老伴”。婚恋网站百合网的一位客服告诉记者,经常能接到老年人的咨询电话。老年人只需要在网站上实名注册,也可以享受跟年轻人一样的寻偶体验。
然而,一些骗子抓住老年人的弱点实施诈骗。他们在网站上与老人相识后,努力迎合获得信任,并假称还未做好子女工作,婉拒见面,后又编造理由骗钱。老汉刘才就是这样上的当,他一听对方儿子出车祸,没多想就汇了2000元,想着先把缺口补上,事后却发现再也联系不上对方。
“骗婚”层出不穷,不仅线上多发,线下也难免。近日,宁波市海曙区检察院公布一起诈骗案,3名老人被一名自称单身、家庭富裕的五旬大妈骗婚,被骗金额数万元,而这3名老人中,年龄最小的54岁,年龄最大的84岁。
“实际上受骗老人和被骗金额不止这些。”据办案民警谢晖介绍,不少老人被骗后选择了沉默,态度消极,多是出于怕难为情等心理。
凌子认为:“老年人之间同样有真情,但老年人身心、家庭情况特殊,确要留个心眼。”她建议老年人除了通过网络寻伴外,可多参加正规的线下交友活动、相亲派对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通过一起见面、聊天、参与主题活动,加深彼此印象,加深了解。
幸得知音:多数“伴而不婚”
现实中,子女在情感上的排斥和对财产分割的顾虑,是老人再婚的阻力。不少老人在找到合适的伴侣后,常常是“伴而不婚”。
“对老人来说,老来婚姻带来的复杂关系和未知恐惧,也导致了‘银发同居’‘伴而不婚’现象普遍。”凌子说。
家住杭州的王朝海认识了同样丧偶的孙雨玲后,互生好感,但由于财产问题,两人的感情遭到子女坚决反对。为避免自家财产外流,子女藏起王朝海的户口本,而孙雨玲的儿女则数月不回家探望。两位老人十分无奈,能过上同居生活已属不易,更别提结婚。
“父母作为财产所有人有权处分自己的财产,子女不应该干涉父母的选择。但是传统的观念里,子女认为父母的财产都是自己的,才导致了很多纠纷的发生。”浙江弘源律师事务所姚璐佳律师说。
有法院对“老人再婚”调查发现,这类婚姻多具有离婚多、和好少、婚龄短等特点。为减少纠葛,不少老人倾向于选择“隐婚”——不登记,却像伴侣一样生活。据了解,宁波一“银龄单身俱乐部”有900多名成员,其中近50对老人选择“隐婚”。
“以前还有‘事实夫妻’的说法,现在法院对这种关系已不认可了。”姚璐佳说,“对于独身老人再婚后可能发生的财产纠纷问题,可以通过‘婚前财产约定’和‘财产公证’等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双方可事先通过协议约定婚前、婚后财产的归属情况。”
“不少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依靠儿女养老已经不现实了。老年再婚,有其特殊性。再婚不单单限于婚,还在于‘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养老婚姻’。对老人婚恋多些宽容,不仅是出于对老人的尊重,也是为了应对养老问题的现实压力。”凌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