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IT科技 - 正文

“智变·质变”二重奏引爆的能量,需要怎样的云底座?

来源:至顶网 2021-04-23 13:11:2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质时代”已经到来。华为提出“智变”不是单纯的AI技术的迭代升级,而是以云、大数据、AI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与各种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带来千行百业的裂变。

(原标题:“智变·质变”二重奏引爆的能量,需要怎样的云底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基于“十四五”规划的顶层设计以及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将贯穿到“十四五”时期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也预示中国正加速进入“数质时代”,从量变到质变,是“结构性”改变,需要构建产业“强键”,铸造更加稳健的数字实体经济。

4月22日,华为云城市峰会2021首站在苏州举办。峰会主题“智变·质变”可以说正是在响应“十四五”规划。峰会上,华为云中国区总裁洪方明提出,云应用正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渗透,云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选项,是智能的最佳载体。华为云将为千行百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能底座。

时代在呼唤“质变”,“智”是实现“质”的最佳路径

数字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同比增加1.4%。而数字经济的增长,要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来推动。

数字产业化是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带来的产品和服务。产业数字化则是指把数字技术赋能在包括制造、金融、医疗、能源、政府、教育等千行百业,带动产业的增长和效率的提升。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质时代”已经到来。华为提出“智变”不是单纯的AI技术的迭代升级,而是以云、大数据、AI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与各种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带来千行百业的裂变。“质变”是在智能技术使能下,以底层突破、安全可靠、融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新阶段。

产业数字化发展冰火两重天

今天,在智慧化进程较快的行业中,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已经从语音识别、翻译等场景跨越到了机场的航班调度、飞机制造的质量检测、自动驾驶的视像分析等更加广泛的场景,正在从政企的支撑系统进入生产系统……

但是我们也看到,大量的产业集群由于形成条件的限制,很多企业仍聚焦于传统加工领域,以小作坊的形式发展,缺乏科技创新。产业集群需要从小、散、低能,走向高、精、尖端的发展方式,如何补齐研发、市场、供应链,服务等能力,实现供应链的拉长,上下游供应链整合,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诉求。

聚焦“数协用创”,让云化演进从“ON Cloud”到“IN Cloud”

通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总结,华为云中国区总裁洪方明分享了华为在数字化转型当中看到的几个问题,得出政企用云的4大关键点,即“数协用创”。具体而言:

第一,以“数据流通”实现数据自由。企业内部数据存在诸多断点,需要把散落在企业各处的数据汇聚起来,然后进行统一治理,让数据真正成为企业的资产。

第二,以“能力协同”实现随心用数。一是打通企业内部业务之间的断点,将企业的新生能力和既有能力有机协同、立而不破;其次是企业与外部伙伴、云厂商的协同,实现企业业务全域发展。

第三,以“智慧应用”实现高效用数。智慧应用最佳的部署方式就是通过云,更智能、更高效地实现业务创新,比如华为公司消费者云,业务一点接入,即可服务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

第四,以“加速创新”实现快速用数,需要通过云原生的AI、大数据、视频等,更快速地为业务赋能,加速业务创新。

云原生2.0是解决政企“用数”难题的最优解。去年底华为云发布了云原生2.0的理念和解决方案,今年又重新丰富了云原生2.0,就是为数、为智而来,核心目的就是要赋能政企应用,使能数据生产要素,实现数据驱动运营,构筑全栈智能,让企业从容应对从“ON Cloud”到“IN Cloud”的云化演进趋势。

针对数质时代如何更好地用云,以“智变”创“质变”的问题,洪方明还给出了从服务千行百业客户的过程中总结出的5条建议:第一、统筹集约化政务云平台和数据中心体系,推进城市政务信息系统云迁移;第二、构建行业云,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加强数据共享,发挥数据的价值;第三、打造产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助力赋能区域产业上云用云,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第四、鼓励行业龙头创新实践,以云用数打造行业数字化最佳实践,培育产业数字化新标杆;第五、加强传统信息化企业转型,主动拥抱云原生技术和SAAS商业模式,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服务。

千行百业向ZHI发展,需要产业云为底座

产业发展要实现高质量的技术和管理创新,重点在于产数融合,这就需要面向产业的云作为底座。华为云在业务的拓展过程当中,对中国经济的特点与产业集群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产业云”的概念。产业云是基于云基础设施,整合了产业生态资源以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产业实践服务的城市产业赋能平台,为推动城市产数融合、产业创新升级、重塑产业新格局提供核心驱动力。

华为自身产业相对较宽,从原来的服务于运营商,到服务于政企,再到消费者BG,你可以认为华为是一个传统的制造业,是一个高新企业,也是一个零售企业。因此华为云不仅仅在云技术领域具备创新的能力,同时华为云在包括技术、营销、供应链、服务等多个层面都拥有丰富的积累。华为云希望通过产业云的形式将这些能力输出,去赋能到产业,这也是华为云最大的价值点和差异点。

华为目前在江苏已经布局了华为(南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华为云常州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华为云无锡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十五个产业云创新中心,持续为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而在全国范围内,华为云也已落地超120个创新中心与产业集群攻关基地,并联合300余家合作伙伴为超1.7万家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支持。随着产业云模式的全面普及,可以想象,更多的产业集群跃迁故事将在江苏乃至中国全面落地生根。

构建标杆城市,华为云助力苏州以“智变”创“质变”

江苏有超过三百万企业,其中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作为“中国最强地级市”,制造业也一直是苏州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如何将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相融合,助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断降本增效,对于苏州乃至江苏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其中在打造"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方面, 苏州各板块及数字产业园区实施数字经济重点项目 169 个,投资总额超 650 亿元。华为通过设立产业创新中心,坚持技术赋能和商业赋能并行的方式,和区域的企业、生态伙伴融合发展。

在产业云的构建以及云原生企业和生态方面,华为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云的价值和新的合作模式。

例如,在工业制造领域,中科创达聚焦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通过在华为云ModelArts AI平台部署AI算法实现驾驶员驾驶行为检测,依托华为云Modelarts开发平台的便捷操作和超强算力,显著降低模型推理训练所需时间。

借助华为云的全新一代高算力的擎天架构,百万级IOPS的存储并发能力,赞奇科技的渲云平台已支持上万核算力并发渲染的能力,相对传统渲染能力提升千倍。

峰会上,苏州景昱医疗有限公司董事长宁益华也分别分享了携手华为的数字化实践。景昱医疗联合华为云共同打造了基于景昱远程医疗平台的帕金森病AI辅助测评系统,通过远程视频技术对病人微动作进行采集分析,利用AI技术对帕金森病量化评分,客观评估帕金森病严重程度,给与临床有价值的评估结果并开展辅助治疗。

“智,烛也”华为云发布SaaS“星光计划”

智,烛也。——《法言·脩身》

火的利用是人类开启智慧的象征,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开端。

十四五规划又开启了新篇章,需要新的“火种”,包括云、5G、大数据、AI等智能技术数字创新技术就是新的火种。“四时能变谓之智。”所以智变,也意味着主动求变。当十四五规划为明天中国谋篇定策,当国家启动了新基建战略,当5G、AI、云计算等技术爆发,华为云作为产业的引领者,主动求变。峰会现场,华为云还发布了SaaS星光计划,并启动2021年华为云专属月。

最后再简单写两句,4月21日,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 发布最新《Market Share: IT Services, Worldwide 2020》研究报告, 2020年,华为云全球IaaS市场排名上升全球前五,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看到华为取得最新成绩,忍不住感叹,2017年9月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很多事情已经忘记,但是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谈到的华为要做全球的五朵云之一却是印象深刻,说实话,在当时我本人真的觉得是吹牛。但是Gartner数据不会撒谎。

而华为希望打造的云底座相信也是诚意满满,在产业方面助力区域产业上云、用云,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鼓励行业龙头创新实践,建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培育产业数字化新标杆,在技术方面加强传统信息化企业转型,主动拥抱云原生技术和SaaS商业模式,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服务。最终实现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以“智变”创“质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