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端对话:畅谈文化数字传承,展望科技文化融合)
数千年来,从口头相传到文字记录,各地人民大众通过不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底蕴。文化传承既是满足精神世界滋养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传承保护传统艺术工作越来越予以重视。但是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文化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面临着逐步遗失甚至消失的风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人们已经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成功实现对重要文化事项及其相关文化资源的记录、建档,实现长期保护和有效使用。数字技术日益成为非遗保护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过去,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工作中存在哪些缺憾?放眼未来,如何借助新技术推动科技文化融合,推进数字文化传承?中国艺术档案学会原副会长李松和戴尔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存储平台及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孔大勇分享了精彩的内容和观点。
对话嘉宾:戴尔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存储平台及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孔大勇 (左)、中国艺术档案学会原副会长李松(中)、至顶传媒总编辑高飞(右)
数字与文化息息相关,相互交融
文化传承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新旧石器、农耕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的数字文明,数字和人文走在一起是时代的必然。如果说在农耕社会,文字信息是文化的载体,那么在今天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数字技术就变成文化的一种载体。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的共享技术,数字技术大大加速了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传承。 “在数字化时代做文化工作,我已经感觉到在文化整个传承和延续过程中,已经没有办法离开数字技术,就像我们人类中华文明无法离开文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开始,到后来的印刷术,在未来它也肯定离不开一个新的全人类都共享的技术,就是数字化。”李松分享了自己对于数字与人文的看法。
数字技术为人类文化的记录、传播和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变革机遇。 “数字化首先给人类文化提供了一个更高效、便捷的记录手段。其次,包括人文艺术图片、音视频的传播,在数字化平台上一定是效率高得多,并且始终在不断学习、讨论以及演绎的过程中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孔大勇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数字技术一定能给人文进一步赋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人类的文化,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文化获得更好的发展。
数字人文发展过程中挑战重重
传统文化艺术是伴随社会发展的人类文明的产物,主要是在农耕文化基础上孕育传承的口头演述传统。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到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极大冲击,这使得传统文化艺术保护工作成为一项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工程。
这其中就包括李松主导的《中国史诗百部工程》。该项目旨在抢救我国濒危的史诗资源,通过数字技术对活态的史诗演述传统进行摄录,采用高质量影音技术手段,全面记录史诗传承发展状态 ,最终通过影音摄制、文本整理、数据库建设等方式,记录100组艺人演述的史诗,形成影音、资料集、数据库成果。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数字保护面临种种挑战:
第一,收集整理挑战巨大。“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全面搜集整理,基础性材料主要来源于田野调查,自启动至编纂出版完成,历经30年时间。面向基层的地毯式普查,来自田野的第一手资料收集工作,在不留空白点的总体要求下,这方面工作量的巨大和所面临的困难,对工程的设计和参与者们来说都是始料未及的。”李松谈到。
第二,数据存储量巨大,据文旅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数据库中的统计,目前民间文学集成中民间故事集成全国收集故事27万则,总字数约5亿字,其中2万则故事(约4000万字)以国家卷方式出版。谚语收集45万条,歌谣收集近20万首,四部音乐集成共收集传统音乐作品100万首以上,集成出版民歌、器乐、戏曲、曲艺作品近11万首。舞蹈集成调查收集舞种及舞蹈节目27000余个,出版代表性舞蹈节目近2000个。
第二,文化艺术种类丰富,仅仅在艺术门类上包括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民间文学、曲艺,内容涉及民歌、戏曲音乐、民间器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祭祀音乐、曲艺音乐、民间舞蹈、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戏曲、曲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等图文、音视频的数据。
第四,后期查阅的检索困难。当把一个文本意义上的知识体系变成一个数字意义上的知识体系的时候,其变化的颠覆的。“我亲身干这个工作,编书编个目录,看书的人必须顺着我的目录,和电视台的频道一样,几频道你就得看这个,但是数字化里面真正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你愿意要什么你去挑,权利是下放给C端的,所以要把知识体系变成知识图谱,形成数字化语境,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检索技术就特别重要。”李松谈到。
技术先行,数字赋能文化更好传承
今天,随着云计算、数据存储、数据保护、AI等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永久保存、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的安全和数据的检索等已经不存在技术问题,可以说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在了秩序之前。
“我们认为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数据存储和应用过程中很多的障碍,基于戴尔的科技水平都可以得以解决。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保存一个资料,这个资料不能够逐渐有老化等问题,我们把它录成一个黑胶唱片,那个唱片你播一次对那个唱片有一次损伤的,播的次数越多它损伤越多。磁带也一样,磁带它磁粉有一个衰减过程,你播一次它有一个衰减的问题,但是你一旦数字化它变成0和1以后,只要你在数字化转换过程当中不出现偏差,这个数据理论上可以永久保留了。”孔大勇谈到,数字技术已经可以实现数据的永久保存。
而针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海量数据,戴尔科技集团Isilon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单一文件系统OneFS管理60PB级数据量,使用户管理数十PB数据如同管理1PB那样简单。针对检索的问题,无论音频还是视频文件,都是非结构化数据,检索过程理论上需要很多时间。Isilon实际是多个盘多个机头同时读与写,并行的作业方式能够大大缩短检索时间。
“比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其所有的数字化特效、后期渲染与剪辑,均是在Dell EMC Isilon上完成的!渲染特别快,几十个工程师在那设计图片时候可以同时调取,同时测试。包括文艺保护存了大量的歌舞,戏剧,多个工作人员同时对它编码,分类,调取等就要求极高的效率,Isilon已经可以解决海量数据管理的难题。”孔大勇举例说明。
同时Isilon集成Dell EMC ECS对象存储,能够提供私有云无缝连接的解决方案,可将Isilon中需要长期归档和近线访问的数据无缝上传至云端保存。文化工作者无需担心海量对象数据存储、管理、访问和安全等问题。
戴尔科技集团希望把能用技术解决的难题留给自己,在用户角度隐藏技术门槛,从而让用户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比如,李老师在人类文化研究方面是专家,当他在进行人类文化的记录,梳理,整理,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希望他一定学习了解数据保护等技术,我们希望把数据做的和电、水一样。大家不需要懂电是怎么来的,也不需要知道自来水是怎么净化的。作为一个IT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其终极目的就是让用户感觉不到科技手段的存在,就像按开关灯就亮,拧龙头水就来一样,按需付费就可以。目前,戴尔的APEX解决方案已经能够提供按需服务的能力。”孔大勇谈到。
展望未来,让文化艺术插上技术的翅膀前行
最后李松表示,希望加速推动文化艺术在数字化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比如说民歌全中国大家手里拿到一个民歌要放到数据库里时候,他填一张一样的表,我们至少先有一大批这样结构化的数据,才能训练智能,最后就能实现在广义的互联网空间去把这些歌都抓起来,能够更好的实现数据的存储和利用。” 李松谈到。
戴尔科技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服务于全球98%的财富500强企业,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赋能。在人文领域,戴尔希望利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广大的人文工作者把他们希望记录的内容记录下来,把它们传承下去,传播开来,对于戴尔科技集团而言也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没有文化就没有根,未来科技和人文相辅相成,只有让传统文化艺术插上技术的翅膀才能走得更好更远。而有了技术这个翅膀,文化艺术就能够更好的飞到了需要的人手里,未来文化的车轮就转起来,数据的高速公路就跑上了文化的车,科技和文化融合也就真正实现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