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亿美元涌入,海外私募股权基金一致看多中国,2021年这三大领域最吸金)
疫情后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0年中国GDP实际增速2.3%,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蓬勃生长的中国初创企业正处在被敏锐境外资本嗅到的黄金时期。
根据另类资产领域数据和市场洞察平台Preqin最新的大中华区的报告,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了一年半,对私募股权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对大中华区的冲击已经过去,并开始看到了反弹的迹象。截至7月27日,2021年涉及海外私募股权机构的项目占中国创业投资的25%。
Preqin亚太项目数据副总裁陈健俊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海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持续加仓中国,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兴趣领域主要集中于科技、医疗健康、非必须消费品三类行业,这些长线资金主要来自于美国、新加坡和英国。而中国最近收紧对海外上市公司的监管规定,以及对不得不让海外投资者在决定在中国加仓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方面的风险并考虑退出方法,但是短期内投资者难以找出比中国更好的投资目的地,看多中国的趋势未来不会变。
海量境外资本涌入 瞄准3个赛道
从2020年疫情逐渐回复平稳以后,就不断有全球知名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涌入了亚太地区,而中国自然是其最重要的投资之地。Preqin数据显示,大中华区私募创投规模显著增长,截至2020年9月资产管理规模超1.04万亿美元,相当于亚太地区总资产管理规模的61%。创业投资仍是大中华区的主导策略,截至2020年9月占私募创投资产管理规模的46%。这一趋势在今年仍然持续。
在今年4月,KKR宣布已完成KKR亚洲四期基金的募集,募资总额150亿美元(982亿人民币),是目前投资于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中国更是最重要的投资市场。该基金获得众多全球新老投资者的支持,目前在亚太地区拥有超过30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同期,也有媒体爆出高瓴在今年5月完成最新一轮规模约1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60亿元)的募资,而这些大的基金背后,都是海外的长线基金作为LP出资。
陈健俊指出,通过观察,这些长线资金来主要自于美国、新加坡和英国,海外机构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兴趣领域主要集中于三类行业。
首先科技行业。科技公司在中国发展迅速并在创业投资中占据大部份的融资,无论是半导体科技发展、5G电信、人工智慧都是海外机构感兴趣的领域。尽管中美两国之间的在影响投资者信心,可是科技实力是中国“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行业。这领域的发展潜能加上政策的支持, 让科技行业在海外机构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上占一席位。
其次,医疗健康行业。新冠疫情肆虐,让各行业面临大大小小的挑战,对于医疗健康行业却是新的机遇。2020年涉及海外私募股权机构的医疗健康融资项目达170起,投资总金额超过73亿美元。疫情更让疫苗、检测公司和生物科技类公司受到了海外私募股权机构的青睐。
第三,非必需消费品一直以来也是海外机构对中国市场感兴趣的领域,中国内需消费动能强劲加上十四五规划中的双循环政策配合,让更多本土品牌发展潜能,让海外消费带回国内市场。
监管政策只是“阵痛” 退出方式迎来更多变通
近日,中国监管机构加大对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监管,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被罚, 滴滴出行在美上市后被下令从应用商店下架,
但从Preqin的观察角度,监管机构接连采取的审查,无疑会影响投资者包括海外投资人的信心,使得他们在决定的时候有更多的考虑因素,除了估值过高的问题,监管风险也列入其中。不过,中国初创公司的发展潜能加上有一定政策的支持,投资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可行的替代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互联网和数据安全外,教育部在7月24号发布通知,要求现有提供学科类校外辅导的培训机构变更为非营利性质,严禁资本化运作,一律不得上市融资、接受上市公司投资或收购,外资也被禁止进入该行业。陈健俊指出,近几年,教育行业的投资越来越火,特别在新冠疫情下成为投资者视为机遇的行业,突然而来的监管将重挫投资者对教育行业的信心,整个行业将难免踏入寒冬期。
受系列政策影响,在美上市的教育股、互联网概念等中概股近期几乎都不同程度的暴跌,有的行业甚至一夜损失上千亿市值。而对于市场传言美国禁止中国企业上市的消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加里·盖斯勒(Gary Gensler)也在上周五发布声明:由于近期中国加强了赴美上市公司的监管,今后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并披露相关风险。
陈健俊预期,未来在互联网和数据安全的监管方面中国只会继续扩大,影响行业常态,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影响海外私募股权机构的退出策略,如GP股权转让、一级市场售出或通过二手份额市场退出。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市场也正进一步向国外投资者开放,努力解决国外投资者通常遇到的困难,无疑是在政策上支持海外私募股权机构到国内投资。外汇局在7月23号表示,推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改革,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跨境产业和实业投资,扩大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与此同时政府在2020年也施行了新外商投资法,该法旨在推动和保护外商投资并加强监管透明度。
S基金市场持续发展 未来成为新趋势
随着监管的加强,2021年以来上市的中概股破发率已经超过六成,当境内外IPO中,赔本赚吆喝的VC/PE越来越多,IPO作为退出方式的不确定性大幅上升时,曾经不被市场关注的S基金(二手份额基金)迎来了新的机会。在中国私募股权二手份额市场已经悄然崛起,未来将会持续发展。
S基金在2020年录得有史以来的新高775亿美元,比之前任何一年都高出几倍。基于疫情和经济低迷的影响,促使私募机构寻求其他退出的方式,造就了市场需求。从基本面来说,S基金提供LP一个提早实现投资,增加资本流动性,重新包装自有投资组合,避开J曲线效应等一系列优点。
Preqin报告指出,除了国际知名私募机构外,中国投资人也开始设立人民币的S基金,包括华盖资本、君联资本、歌斐、尚合还有深创投等。
“外资S基金也加快了中国布局的计划,近期我们就看到科勒,TPG,TR Capital等都在大中华区设立投资个体,务求抓住这个好机会,分一杯羹。” 陈健俊说,“QFLP制度最初被基金管理人用于投资中国股票市场,但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海外资本投资国内私募股权市场,该制度将推动更多境外资本进入中国私募股权二手份额市场。”
事实上,中国二手份额交易的推动既有市场需求,也有政策引导。中国私募股权基金一直存在退出渠道单一的问题,令二手份额交易数量持续增长,背后一大推手是所谓的“退出积压”问题。中国私募股权与创业基金资产总额每年持续增长,但基金从投资中退出实现收益的步伐却比预计的要慢。因此,国内GP越来越寄希望于二手份额市场来实现退出。
陈健俊强调,随着基金生命周期的演进,大量基金正处于退出时点,探索多元化的退出途径是基金自身的需求。除此之外,中国在过去数年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政府引导基金、国资背景资金大举进入,现在这部分资金如何实现有序退出,也将会是面临的问题。
日前,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已经落地。在陈健俊看来,试点将开辟私募基金份额转让的新渠道,就像是一个买卖方对接的一个平台,探索为这些资产特别是国有资产、财政资金等,提供一个新的退出方式。简单来说,试点有助于解决国内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渠道单一,流动性匮乏等痛点。对行业的退出环境而言,此项试点毋庸置疑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但是对于机构来说,IPO仍会是一段时间内的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