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公司动态 - 正文

比亚迪与懂车帝打起来了?

来源:犀牛财经 2021-08-07 21:31:4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比亚迪与懂车帝打起来了?)

作者:少言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小城故事多。

这不,近期,比亚迪与懂车帝就开始干起来了。

2021年7月25日,懂车帝发布了一条关于比亚迪汉EV长续航版车型与极狐阿尔法S的对撞实验视频。在测试中,比亚迪汉EV与极狐阿尔法S两款车分别为64KM速度碰撞,据测试视频结果,比亚迪汉EV车头变形严重,前车门已经无法打开,另外电瓶受损,低压电路完全损坏。

值得注意的是,在碰撞结束48小时后,比亚迪汉EV竟然发生自燃。这场自燃事件让一直宣称“安全,才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的比亚迪惨遭“打脸”。

随后,比亚迪快速响应,当日下午就发布声明称:关于比亚迪汉EV起火事件中,碰撞测试车辆的冷却液与量产车的冷却液完全不同,碰撞车辆被更换具有导电性的冷却液之后,在碰撞后冷却液渗漏,造成线路短路,才引发了车辆燃烧。同时,比亚迪还表示,该碰撞测试存在诸多疑点。

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比亚迪与懂车帝的“舌战”开始上演

显然,“懂车帝事件”对比亚迪来说有点“丢人”。

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汉EV是比亚迪主打的产品,其搭载了比亚迪号称永不自燃的“刀片电池”,却发生自燃事件,让不少人对其主打的“刀片电池”的安全性产生质疑。

那么比亚迪汉EV的安全问题到底如何呢?

在懂车帝碰撞视频发布的前几天,中汽研发布了比亚迪汉EV的测试成绩。

在中汽研包含了完全正面碰撞、正面40%碰撞、侧面碰撞和鞭打试验的乘员保护测试中,比亚迪汉EV的得分为66.010分,综合得分率达到94.3%:其中完全正面碰撞的得分率为95.62% ;正面40%碰撞测试的得分率为92.20%。

在行人保护评价中,比亚迪汉EV的得分为10.467分,得分率为69.78%。

在主动安全评价中,比亚迪汉EV的得分为15.000分,得分率为100%。

根据各部分得分率乘以各自权重系数后求和,求得综合得分率为91.5%。碰撞试验后,电安全性能满足C-NCAP技术要求。因此,比亚迪汉EV达到C-NCAP“五星级”标准。

但“五星级”的比亚迪汉EV怎么就翻车了呢?

对此,比亚迪在懂车帝视频发布后拿出比亚迪EV的中汽研C-NCAP测试成绩回怼,称懂车帝的测试不标准也不权威。

不过,比亚迪的公关处理结果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懂车帝回应比亚迪的“疑点调查”称,其每一期节目均保有从购车到测试完成的完整视频录像,并有权威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相关材料可以提交公证。

一边是比亚迪对自己产品的信心,一边是懂车帝对自己测试的公正,顿时让很多人拿不定主意。在很多相关论坛上,有不少网友对比亚迪产品或许存在的问题提出严正质疑,也有不少网友支持比亚迪。

于是,两家包括其网友都开始了“盎盂相击”,双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从懂车帝的此次碰撞测试视频中,犀牛科技看到,比亚迪汉EV表现得确并不算好,A柱变形、关键部位焊点脱焊、车内踏板大范围入侵。

比亚迪汉EV在测试中,无论是车身结构还是假人伤害数值都略逊于北汽极狐阿尔法S。

具体来看,首先是比亚迪汉EV的碰撞吸能效果不好,主要是因为汉EV采用的是钢材,而极狐阿尔法S采用的是钢铝混合结构,这一点上比亚迪汉EV就明显落了下风,因为铝制材料的吸能效果明显好于钢混材料,车身安全性也会更可靠。

然后是比亚迪汉EV的关键部位焊点脱焊,这是比亚迪要直面消费者的问题,在碰撞测试中,车身会变形是由于能量所致,但焊点脱落,难免让人怀疑车身结构的稳定性。

所以,很多网友对比亚迪的回应认为,其底气不足!比亚迪公关只会用“法律追责”来回应测试成绩。

但事件最核心的问题是,比亚迪汉EV在测试48小时后自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在一开始,很多人看到比亚迪着火了,第一反应更多的是向电动车的动力电池上靠拢,因为直至现在,电动车安全问题最大的威胁依然来自于动力电池和智能驾驶软件。

对于比亚迪汉EV起火的原因,懂车帝方面表示,经消防认定为电瓶电器线路故障导致,但更具体的原因却至今无从得知。但日前有报道援引某新能源专家的观点称:“个人判断可能是冷却液泄露完毕后,刀片电池内部碰撞导致穿刺的刀片电池热失控着火。”

这或许是让比亚迪最坐不住的原因,因为刀片电池是比亚迪在未来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产品,如果刀片电池翻车“翻车”,则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上地位或将摇摇欲坠。

刀片电池真的那么重要吗?

近期,比亚迪给特斯拉供应刀片电池的消息不绝于耳。

比亚迪引以为荣的刀片电池被人质疑,这是比亚迪所不能容忍的。

相关报道显示,懂车帝在最初的视频标题中用到了“刀片起火”字眼,但随后才改为“静置两天后起火”,其中缘由难免令人疑惑。

很明显,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客户,包括市场所有人都对刀片电池异常关注。

所谓刀片电池,公开资料显示,是比亚迪在2020年3月29日发布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采用磷酸铁锂技术,首先搭载于比亚迪汉EV车型上。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在成组时可以跳过“模组”,大幅提高了体积利用率,最终达成在同样的空间内装入更多电芯的设计目标。相较传统电池包,刀片电池的体积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也就是说续航里程可提升50%以上,达到了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的同等水平。

刀片电池的发布一定意义上或将改变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三元锂电池的依赖。刀片电池与三元锂电池相比,其最大的卖点是安全性。王传福也曾说:”将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字典中彻底抹掉。”

据了解,在刀片电池的针刺实验中,在针刺处仅有较低程度的温度变化,基本上杜绝了电池包出现燃爆的可能性。但眼下,刀片电池的安全性正在接受考验。

不过也有声音称,比亚迪汉EV起火的原因是由于弱电失效,整个电池系统失去了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两天后才起火,这是没什么问题的。并且,这是在48小时后才发生的自燃事件,不仅是已经过了实际救援时间,也不见得是动力电池起火,也可能是电路板或其他碰撞出的蓄电池产生的。

懂车帝在之后放出了比亚迪汉EV自燃发生时的监控视频,拿出的消防调查报告显示是电瓶起火。比亚迪最初的解释是,导电的冷却液泄露,致使线路短路,引发车辆燃烧。

尽管现在该事件尚无定论,但市场上也是猜测不断,甚至有不少网友针对比亚迪汉EV的冷却液的颜色进行了谈论。

因此,尽管比亚迪极力表示汉EV的自燃和动力电池无关,但其实从某种角度而言,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已经关系到了其背后的锂电池技术的输赢,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成功了,比亚迪未来可以与宁德时代一较高下,然而一旦失败了,比亚迪的未来也就很难预测。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在2017年工信部公布的8批共296款新能源乘用车中,采用三元锂电池的车型有221款,而采用磷酸铁锂的仅有33款,主要是由于在续航里程方面稍有劣势,并且其性能受温度影响大,尤其是低温环境下,放电能力和容量均会大幅度降低。

不过,和磷酸铁锂电池相比,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性较差。

据了解,三元锂电池热稳定性较差,在250-300℃就会发生分解,遇到电池中可燃的电解液、碳材料后一点就着,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加剧正极分解,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爆燃。因此,当搭载三元锂电池的汽车发生碰撞时,发生爆炸起火的概率更高。

由于三元锂电的续航里程更有优势,所以在最初阶段,新能源汽车大概率会选择三元锂电池。在此期间,比亚迪正是一个例外,作为中国最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厂商,比亚迪要在汽车三电领域打造核心优势,动力电池自然包含在内,数年间,比亚迪也一直对三元锂电池加大投入。

随着技术更迭和市场变化,磷酸铁锂和三元锂齐头并进,相互抢占市场。并且,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逐步扩大,锂电池的装机量也将进一步提升。

据SNE Research发布的调查结果,2021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的累计装机量为114.1GWh,同比大增153.7%,其中,宁德时代以29.9%的市占率排名第一,LG新能源以24.5%的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二,日本松下和比亚迪分别以15%和6.9%位列第三、第四。而在国内,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则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宁德时代。

2021年5月,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的创新联盟发布的5月份动力电池产量数据显示,5月份的动力电池产量共计 13.8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达到8.8GWh,占总产量的63.6%。三元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的产量发生逆转,磷酸铁锂电池单月产量首次超过三元锂电池,可以说比亚迪依靠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动力电池市场结构。

同时,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上,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

但归根结底,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是两种技术路线,其同时存在的目的在于为新能源汽车产品提供更多的选项,至于哪一种技术能够占据更多的市场,还要看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

未来在这两场技术之争当中,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哪家巨头将拔得头筹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仅供参考,不做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