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尚未量产却面临被出售危机 恒大汽车还能跑起来吗?)
恒大通过出售资产实现自救。
8月10日晚间,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接触几家潜在独立第三方投资者探讨有关出售本公司旗下部分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出售本公司上市附属公司中国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及恒大物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部分权益。”
据悉,截至公告日期,尚未确定或订立任何具体计划或正式协议。若该计划最终协议得以落实,该公司将进一步公告。
对此,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出售的是恒大汽车旗下部分资产,并非整体出售。”针对这一情况,新能源日报记者向恒大汽车方面进行求证,对方表示,“并未听说,需要以公告为准。”
截至今日(8月11日)收盘,恒大汽车股价上涨4.70%,报收于13.82港元/股,总市值为1350.07亿港元。此前,自今年4月19日以来,该股一路下行,更于7月27日创出10.34港元/股低点,累计跌幅近80%。
恒大汽车是优质资产吗?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前期研发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对于尚未实现量产的恒大汽车而言,目前还处于前期扩展阶段。
就在8月9日晚间,恒大汽车发布盈利预警公告。
公告显示,预计截至今年6月30日,该公司净亏损约48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约为24.5亿元。这意味着,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净亏损或超去年同期近2倍。
对此,恒大汽车方面解释称:“上半年净亏损主要由于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处于投入阶段,购买固定资产及设备,研发等相关费用增加及利息支出。”据悉,恒大汽车将于8月底发布上半年业绩公告。
财务数据方面,今年3月25日,恒大汽车发布2020年度业绩,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4.87亿元,同比增长174.79%;实现净亏损76.65亿元,上年同期为49.4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54.93%。
报告期内,该公司新能源汽车分部营收为1.88亿元,同比减少71.56%,在其总营收中占比仅为1.22%。
新能源日报记者通过梳理财报发现,2020年,恒大新能源汽车业务营收主要分为三大来源:锂电池销售额、提供技术服务以及汽车组件销售额。而恒大汽车新能源汽车分部所营收的1.88亿元,均为“来自客户合约的收益”。
其中,2020年,恒大汽车锂电池销售额同比减少86.11%;提供技术服务营收同比减少8.05%;汽车组件销售额同比增长556.29%。
产品方面,今年4月19日,在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车展上,恒大汽车首次公开展示了9款恒驰车型。
此外,新能源日报记者注意到,恒驰3、恒驰7、恒驰8、恒驰9分别对标了特斯拉Model X、Model 3、Model S、Model Y。
彼时,恒大汽车总裁刘永灼向新能源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四季度,恒驰汽车将全面启动试生产,明年大规模交付。此外,其动力电池产品也将于今年下半年量产。
自恒大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来,便频频“出手”将多家企业收入麾下,打造了覆盖整车制造、底盘架构、电机电控、动力电池、汽车销售、智慧充电等领域的造车全产业链。
不过,根据其2020年度业绩公告,截至目前,恒大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累计总投入达474亿元。其中,249亿元用于收购核心技术和研发费用;225亿元用于工厂建设、设备采购、零部件采购等。
“一旦出售资产后,恒大是否会完全放弃汽车业务、是否拥有造车的实际控制权,这些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汽车行业人士向新能源日报记者分析表示。
地产商进军新能源背后
很多地产商为了基业长青,会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从而分散风险。如:恒大、碧桂园、万科、融创、保利等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成为地产商扎堆投资的“热门”领域。
除恒大外,2017年12月,宝能集团宣布以16亿元购入观致汽车25%股权,正式进军汽车领域。当前,宝能汽车却陷入欠薪、裁员多重风波。
此外,万达、富力、华夏幸福等房企都被曝出在汽车领域布局,但其对外传出的声音也日渐变小。
新能源日报记者注意到,当前,新能源行业也逐渐受到地产商的关注。
近日,成都特隆美储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隆美)发生投资人变动,新增股东天津润泽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润泽物业)、天津标的怡恒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法人股东,分别持股15.3398%、10.2265%,合计出资2.5亿元。
天眼查信息显示,特隆美注册于2017年,是一家新能源储能系统供应商,邓鸿任董事,持股15.33978%。
值得注意的是,天眼查信息显示,天津润泽物业为天津卓越物业管理公司全资子公司,其董事长为马志霞,此人同时也是融创中国执行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此外,天津卓越物业管理公司为北京融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0.39%的股东,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孙宏斌亲任该公司董事。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曾表示,“多元化经营是有前提的,一是企业的主业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无懈可击,产业的发展余地到顶,剩余资本还有一大坨;二是进入的领域必须是优势所在,二者缺一不可。”
“造车本身并非易事,跨界造车更是难上加难。这是件既要技术又烧钱的事,时机与运气也得占三分。在这场残酷的烧钱游戏里,最重要的是先活下来。”上述汽车行业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