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笔债务违约的蓝光发展,会是下一个泰禾集团吗?)
出品 l 观点财经
作者 l 橙子
10月29日收盘后,蓝光发展披露了2021年三季报,公司延续了上半年经营颓势,利润表现再度为负。
受销售结转不佳影响,整个1-9月,公司实现营收营收148.56亿元,同比下滑52.65%;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67.05亿元,同比下滑351.06%;
实现扣非净利润为亏损89.43亿元,同比下滑430.09%。
从单季度来看,蓝光发展表现同样不理想。
仅今年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9.25亿元,同比下滑81.22%;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9.83亿元,同比下滑251.56%;
实现扣非净利润为亏损16.34亿元,同比下滑223.80%。
图片来源:蓝光发展三季报
其实早在年初,蓝光发展整体经营情况就已显颓势。
整个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429.57亿元,但同比增速只有9.6%,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7.57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则只有33.02亿元,同比增速降至-4.53%。
再到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19.31亿元,同比负增长24.51%,归母净利润自2015年借壳上市以来,首度出现亏损,为-47.21亿元,同比增速下滑446.64%。
今年来,蓝光发展业绩表现持续低迷,再加上近年来逐步暴露的经营质量不高,以及债务危机,2021年对蓝光发展而言并不友好。
可以预见,整个2021年蓝光发展大概率以上市后首年亏损收尾。
低质量的激进扩张
作为一家地道的四川房企,蓝光发展也是四川龙头房企。
2015年,蓝光发展完成借壳,顺利登陆上交所,有了资本加持,蓝光发展开始一路高歌猛进。仅用了四年,就从一家销售额不足200亿元的区域房企,成长为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房企。
从2016年到2020年,公开数据显示,蓝光发展新增土储呈爆发式增长,单年拿地宗数自2015年至2020年分别为15宗、18宗、31宗、85宗、48宗和60宗。
同时,其拿地金额也在逐年大幅增长。从2017年到2020年,其拿地金额分别为225亿元、430亿元、494亿元和529亿元。
随着拿地投入逐年大增,蓝光发展也成功在上市4年后跻身千亿房企俱乐部。
2019年,蓝光发展全年实现销售额1015.37亿元,冲进了地产千亿俱乐部,同年营收也达到391.94 亿元。
2020年受疫情及市场环境影响,全国房企销售表现普遍有所下滑,蓝光发展也不例外,全年仅实现销售额1035.36亿元亿元,同比仅微增2%。
尽管维持住了千亿房企身份,但蓝光发展土储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反噬作用越发明显。
由于蓝光发展从2015年起才开启规模化之路,此时楼市已经进入黄金期末期,蓝光发展入场时机略晚,为了在成本逐渐高企的背景下快速拿地,蓝光开始牺牲盈利质量。
不仅大量在三四线城市拿地,且合营和联营的项目占比较高,导致其现金流量表内销售回款的金额偏低,质量一般。
从蓝光发展土储的区域分布上看,据中金公司研报:
截至2020年底,西南区域、华中区域、华东区域、华北区域和华南区域占比分别为40%、33%、10%、8%和9%,其中,西南区域占比最高。
从具体项目分布来看,成渝地区部分项目位于成渝郊区区域,地段分布不佳,四川省项目也有多个位于南充、泸州、自贡等三四线城市,实际去化和处置均存在难度。蓝光发展相对较好的项目主要位于华东区域,但总体占比较低。
由此也导致蓝光发展资本回报比持续偏低,自2016年至2020年,其平均ROIC只有3.9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到今年三季度,其ROIC进一步下滑至-6.29%。
图片来源:万得
投资回报比持续偏低,导致蓝光盈利质量不佳,而逐步显露的债务危机,也让蓝光发展的前途一片迷茫。
多笔债务违约,蓝光会是下一个泰禾吗?
根据日前蓝光发展公告披露,截止到9月24日,蓝光发展光是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合计就达215亿元,而截至6月底,公司可以自由动用的资金只有3亿左右,连还逾期债务的零头都不够。
图片来源:蓝光发展官方公告
而且到今年三季度末,蓝光发展账面可支配现金(含受限部分)则只有75.97亿元,较上半年进一步减少24.32亿元,整体现金流情况堪忧。
除了自有现金流不足,今年来的多笔债务违约让蓝光发展更是雪上加霜。
此前上海清算所发布公告称,10月26日未收到蓝光发展付息资金,导致蓝光发展2020年度第三期中期票据(代码:102001988,简称:20蓝光MTN003)出现违约。
而在今年更早些时候,蓝光发展就已经出现多笔债券违约,曾经发生在泰禾身上的故事,似乎正在蓝光发展身上重现。
受此影响,蓝光发展今年来现金流情况持续紧张,拿地速度也大幅放缓。
而且为了偿还到期债务并补充现金流,蓝光发展在去年末相继出售旗下主营医药业务的迪康药业和物业管理公司蓝光嘉宝(02606·HK)套现近60亿现金,但面对巨额债务压力,这笔钱显然杯水车薪,于是今年来,蓝光发展又将旗下多个项目变卖,且多为长三角优质项目,以拓宽现金流。
由此导致,蓝光发展截止到三季度末整体资产规模也较年初缩减了538.77亿元,只有2043.87亿元,同比减少12.27%。
这在当前多数上市房企中,资产规模不增反降的情况,不多见,而且股东权益也由此出现断崖式下滑。
根据其三季报数据,截止到今年9月30日,蓝光发展全部股东权益只有198.1亿元,较年初减少了265.86亿元。
而用来“粉饰”资产负债情况的少数股东权益,较年初下降了164.51亿元至114.13亿元,要知道蓝光发展当前部分少数股东权益为信托等金融机构,面对其多笔债务违约情况,不排除强行撤离的可能。
回头来看,从行业黑马到“卖子求生”,蓝光发展从迈入千亿房企俱乐部时的激进扩张中,步入如今的至暗时刻。
“盈利质量堪忧、销售结转糟糕、债务违约、现金流紧张……”正成为蓝光发展的代名词。
而蓝光发展能否走出至暗时刻,避免沦为下一个泰禾,就目前来看,不好判断。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