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碳时代,ESG的价值边际在哪里?)
出品 l 观点财经
作者 l 周更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保问题越发严峻,一场关于碳减排的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中国也在2020年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反映到资本市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碳排放交易也正式上线。2021年10月24日,一份《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进行了系统部署。
与此同时,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一套围绕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逐渐被各行业经济实体及资本市场认可, ESG概念应运而生。
那么,ESG概念的核心是什么,为何能成为可持续发展代名词,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又该如何通过践行ESG,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ESG,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鉴定书
通俗来看,ESG主要是从环境、社会以及公司治理角度,来衡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由此在一级和二级市场衍生出投资该领域企业的ESG投资,从资本角度助推企业更好的践行ESG理念,最终实现企业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其实ESG概念并非新兴名词,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马险峰曾对ESG做过解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社会各界对种族问题、工人权益、环保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有投资者愿意牺牲部分收益或支付一定成本,支持企业采用绿色环保计划、加强劳工保护、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支出。与此同时,市场投资实践发现,董事会结构、薪酬制度等因素尽管可能不会影响企业的短期财务状况,但会对长期经营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随后,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逐渐被放到一起,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重要维度。
这也就意味着对企业而言,ESG从表面上看更侧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而且还需为此进行持续投入,但从长期来看,ESG则是论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鉴定书。
在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在经过最艰难的初创阶段后,企业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此时也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而且从某种程度而言,规模扩大意味着社会影响力增加,也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而ESG正是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一套标尺。
也正是为了用好这把标尺,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初步提出ESG投资的构想,让企业在参与ESG,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能够获得资本助力,提高ESG参与积极性。
2004年,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写给55家头部金融机构CEO的邀请信中,明确提出了开展ESG投资的建议,并邀请这些CEO们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UNGC)拟支持成立的一个倡议组织,该组织就是2006年成立于纽交易所的“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以共同推动将ESG整合至投资实践。
2007年,高盛公司在其《2007年度环境报告》中,将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因素整合在一起,在投资银行的投资实践中提出开展ESG投资的要求。
自此,ESG投资理念逐步确立,并开始在资本市场上用于投资实践。经历近20年的发展,ESG投资在全球资本市场投资活动中,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支流成为主流。
截至2021年5月末,全球加入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的机构已达到4030家,相较2020年6月底增加近1000家,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状态。截止2020年底,全球ESG投资规模近45万亿美元。
中国的ESG
不过,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ESG等社会责任的履行,因此ESG投资尽管在国际上拥有数十年发展,但国内确是从近几年才逐渐兴起。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第一支以ESG为主题的基金2013年才出现,是由财通基金发行的“中证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100指数增强A”,以投资国内具备ESG基础的公司。
但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ESG投资也迎来新机遇,参与ESG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中信证券统计数据,国内ESG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及规模在2021年迎来爆发式增长,2021年ESG投资主题基金和ESG概念主题基金新发布42只产品,对比2020年全年增涨了75%。
此外,A股市场上披露ESG报告的公司也在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A股共有1021家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相较2010年(471家)增长迅速,近十年CAGR为8.04%。
尽管我国ESG尚处于发展初期,但不可否认,随着投资规模和参与实体的增加,ESG似乎正在作为一个新的风口,而能否抓住这个风口,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能否抓住未来。
金融科技,ESG的先行者之一
在目前众多行业企业中,金融科技作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随着监管逐步深入,行业在迎来规范化发展的同时,众多金融科技企业也正从金融普惠、助力小微企业、推动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提升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履行效率等方面,成为中国ESG理念的深度践行者。
具体来看,随着三季报披露陆续完毕,众多金融科技企业也在三季报中披露了各自对ESG的投入和履行成果。
其中陆金所9月份发布的首份ESG报告中:
社会责任方面,其累计帮扶小微企业超124万家,金融普惠人群达到276万,“三农”相关公益贷款达约1.2亿元,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旗下平安普惠累计采购扶贫区产品达4272万元,旗下财富管理平台为约290万人提供线上投资者教育,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年度公益投资总额高达1440万元,还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大国小镇”产业扶贫计划,创新性地走出一条农村产业扶贫与生态环保相结合的特色公益之路。
而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陆金所也在通过合规经营、反贪腐等方式积极强化公司管理。同时,陆金所通过资源使用优化、废弃物管理等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助力环境保护。
无独有偶,众安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则借助自身技术实力在实现电子化绿色办公的同时,也在积极践行ESG理念。
2020年,公司从技术角度出发,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保险业务线上化,整个2020年,众安保单数达79亿单,其中电子保单覆盖率为99.8%,较上年节约用纸47吨,相当于少砍伐树木946棵,固碳量17.3吨。
同时,众安也在积极与海外保险机构合作,从全球化视角解决气候环境问题,比如在马来西亚与GRAB合作上线了基于里程的UBI车险产品,能够激励用户减少燃油车出行,该产品上线一周后就有超过4万人加入。
马上消费则在首份ESG报告中表示,正在从普惠、科技、社会和消保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
截至目前,马上消费已为1.4亿用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为超过650万用户建立信用记录;在科技赋能方面,其900余套核心技术系统,也让其成为助力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而在双碳目标的践行上,截至2021年6月末,马上消费累计减少碳排放量53.30万吨,促进绿色消费突破12亿元。
捷信作为国内首批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之一,也在其首份“ESG报告”披露了集团在金融教育、共同富裕及碳中和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根据ESG报告显示,捷信目前累计已为15万零售合作伙伴提供O2O业务服务,并通过绿色能源转换项目减少碳排放10205吨,还先后参与了云南和陕西的净水工程,以及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的民生改善工程。
不难发现,随着ESG概念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出来的先进性,金融科技等各行业也在以ESG标准作为企业行为准绳,在不断实现规范化经营的同时,也在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升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史为鉴可以看出,当企业在从初创阶段以追求利润为主,发展到成为行业头部企业之际,企业势必存在转型升级需求,然而如何转型却暗含诸多未知,ESG则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视角,给予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参照,提升企业社会价值和社会认同。
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体现,并且大量金融机构已经将其列为企业经营重点,而且不少金融机构还为促进企业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专门设立了专项投资基金,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以意大利忠利保险公司Generali为例,为充分支持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该公司在负债端提高绿色产品比重,在资产端设立专项投资基金,在运营端注重绿色建筑、能源效率等方面发展,在2018年-2020年间,其用于绿色和可持续投资的专项基金就达到45亿欧元。
而在国内很多房企在开展绿色建筑等业务时,部分资金就来自各金融机构的绿色资金。
ESG发展尚处初期,然未来可期
不过,尽管ESG从概念层面存在一定先进性,但目前我国ESG尚处于发展初期:
一方面市场对ESG的整体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正确理解ESG并用好ESG,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存在客观的摸索成本;
另一方面,企业对ESG概念的履行,除了依靠自身社会责任感的约束力,还在于ESG投资能否解决企业经营的实际问题,然目前国内ESG投资尚未成熟, ESG参与实体也难以放开手脚。
当然,从ESG本质来看,其主要侧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但从根本来看,企业经营核心目标仍在于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也需要经济效益作支撑,以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从这方面来看,金融科技行业得益于近年来逐步规范化,行业在迎来良好发展的同时,金融科技企业也在行业出清中逐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找到利润点,而且金融科技作为对传统金融的赋能行业,整体轻资产、低负债、高流动性的运作模式,也意味着金融科技行业更容易在践行ESG的过程中获得商业价值的增长。于是,金融科技在目前ESG领域不论是参与情况,还是执行情况,均表现出较大热情。
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设立,基于该目标下的ESG理念也势必会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并从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成为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标尺。
未来,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完善,包括陆金所、众安、马上消费、捷信等金融科技企业,以及其他行业企业在ESG领域的不断深入,ESG投资通路将进一步畅通,整个市场也将在企业的助力下,向新的发展阶段迈进。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