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温氏投资赵亮:以实业为“矛”打造精品CVC,最大的优势就是庞大的产业和技术场景)
没有哪家企业能逃过这轮“猪周期”,即便是头部公司温氏股份,也不可避免深陷其中,交出了一份惨淡的“成绩单”。
但是,在这份不太好看的年报中,却有一组数据比较亮眼。2021年,温氏股份子公司温氏投资去年实现营业收入0.57亿元,净利润12.76亿元。
据了解,温氏投资是温氏股份以资本驱动布局的投资业务,目前已经设立了多个投资平台,覆盖股票、债券、基金、非上市股权及期货等,实际管理资金超过120亿元,其中股权投资业务规模超60亿元(不含产业并购投资)。在股权投资方面,温氏投资目前已投资近百个项目,其中千禾味业、盈趣科技、三角防务、华夏航空等19家企业已成功IPO,另外还有十余家企业正在IPO排队。
温氏股份在财报中指出,温氏投资是公司落实资本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公司资金的蓄水池,是公司应对鸡猪周期底部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围绕主业做与农业相关的大消费领域投资之外,温氏投资还将触角延伸至硬科技、医疗健康等领域。
“看似简单的养猪、养鸡,实际上我们的产业链条很长,横跨一二三产,所以我们的投资可覆盖多个领域。”温氏投资首席运营官赵亮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实业基因”是温氏投资的底色,公司一直坚持以“做实业”的理念和逻辑来“做投资”,走产业化、市场化和精品化路线,凭借温氏集团丰富的产业场景和企业管理经验来赋能所投企业,真正扶持企业成长、做大做强。
温氏投资首席运营官 赵亮
横跨一二三产的产业投资
证券时报记者:温氏集团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温氏投资,还将投资版图覆盖至基金管理、一二级市场投资、企业并购重组等,这种多元化的金融投资布局,对一家聚焦农业的产业公司而言,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赵亮:首先,温氏集团虽然聚焦大农业,但在这个垂直行业里的业务是非常多元化的,除了养猪之外,还有动保等业务,这些多元化的业务也是跟主业相关的。其次,从集团业务层面来看,我们从事的农业是一个周期性特别突出的行业,年景好的时候会沉淀大量资金,年景不好的时候又有可能需要资金。所以,开展金融投资业务,也是我们平抑周期性风险的应对方式。当然,我们一直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所以这笔资金就按照一定的资产规模稳步增加,不会盲目扩张。做了这些年,我们越做越专业,在行业内做出了一些成绩,所以就更加巩固我们这个业务板块了。
证券时报记者:我们观察到,温氏投资除了投资农业、消费等与主业相关的领域外,还延伸至健康、科技等领域,且在投资中的占比不小,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赵亮:其实很多硬科技都跟我们的主业相关的。农业是第一产业,这是我们国家为数不多的规模达几万亿的产业,这个产业里面就包含了巨大的应用场景。其次,整个养殖业的产业链很长,甚至横跨三产的。比如,养殖属于一产,饲料、兽医药、疫苗、加工成的食品等这些都属于二产,我们的兽药疫苗一年有20多亿的产值,饲料一年也有将近2000万吨。而终端的生鲜零售店这类渠道,就属于三产。
所以,我们投硬科技,很多科技项目,比如机器人,在第二产业中解决人的劳动力问题的比例已经不算低了,但是在一产和三产里面,还有很大空间。在一产的农业里,以我们集团为例,全集团有6万员工在全国各地,未来可能超过10万员工,这些员工的老龄化也很严重,是很需要加大机器的普及和应用的。
我们在科技方面的投资,也围绕集团的几个业务开展,第一是,我们将从源头种子上展开探索,解决育种种子国产替代的问题。第二是,在动物的防疫科技上寻找好的标的。第三是营养科技,探索如何在动物身上提高这方面的转化率。第四是智能科技,也就是解决机器代人的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生鲜电商是整个产业链的下游渠道商,为何不投?
赵亮:生鲜电商本质上是互联网模式,我们基本不投互联网。首先,我们的产业虽然是横跨一二三产,但仍然是一个实业企业,所以我们不投虚拟经济,这是我们实业的基因决定的。其次,互联网模式的企业实际上只是估值涨的很快,但未必能兑现得很好。而从近些年来看,互联网的项目已经过了发展的高峰时期,如今表现已经很一般了。第三,做实业的人追求产品力,至于营销和渠道固然也重要,但如果我们的产品力够强,渠道是一定会选择我们的,无非就是迟和早,以及增长快一点和慢一点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追求模式类的东西,这不是我们实业人的风格。
互联网项目的运作模式和实业有很大区别,互联网是要做大规模并且把对手吃掉,然后再形成利润,但做实业是不可能形成垄断的,我们只需要比别人好一点就好了。而且,过去互联网模式类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中国过去1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的,但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显著放缓了,意味着支撑他们增长的动力慢慢失去了。我们投资整体上来看不过分追求过高的回报,追求的是行稳致远的投资风格。
坚持产业化、市场化和精品化路线
证券时报记者:温氏投资目前的管理规模已达百亿级,且背靠温氏集团这么大的产业公司,是否有继续扩大投资规模的计划?
赵亮:我们的100多亿规模足够支撑我们开展投资了,但我们坚持两个方向:一是市场化,二是精品化。对于很多CVC来说,这两点都不容易做到。尤其是精品化,不少基金看似规模越做越大,但管理起来却不容易,投资目标也很难实现。我们从去年开始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基本上保持每年10%的增长,因为增长太多我们不见得能管得好,我们最终还是要对投资人负责,对被投企业负责。
我们如何做到精品化呢?这根本还是体现在如何服务好被投企业,给他们赋能。第一,我们必须要努力去推动一些合作,坦率说我们有别的机构没有的优势,就是庞大的产业和技术场景。第二,温氏集团从一个小乡村的集体企业做到一个千亿级企业,这个过程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和教训,这对一个企业的成长非常有用。
实际上,一个企业做强做大,所谓的团队、理念、组织架构、赛道等方面的问题,通通可以归结为管理上的问题,能否把管理做好决定了企业能否做大走远。尤其对于很多初创企业来说,或许不需要很多订单,因为他们还没有产品,但他们需要有管理上的赋能。而对于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在产品和销售上也基本跑通了,但他们会更多思考管理上的问题。所以,管理输出是我们很大的优势。
证券时报记者:温氏投资主要聚焦PE阶段的投资,但如今一二级市场也出现了估值倒挂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对你们的投资决策有何影响?
赵亮:我们在投资阶段上做了配置,比较大的比例放在PE阶段,还有一部分放在VC阶段。但坦白说,现在VC阶段的投资难度大大增加,因为在整个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企业的增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有这么高的增幅了,所以早期企业想要跑出来,除非有颠覆性的东西,或者核心的资源优势,不然难度比以往大很多,所以早期投资的风险也会更大。
对于PE阶段的投资来说,我们要想清楚赚的是什么样的钱,如果想赚一二级市场套利的钱,就越来越难了,但如果是赚企业成长的钱,还是有机会的。对我们产业VC来说,我们的优势在于对产业的研究和理解比别人更深、更强,对企业成长性的把握会更大一些,所以比较有利于我们赚企业成长的钱。这个在做投资决策时就应该想清楚。
背靠强大的实业 以产业资源赋能企业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越来越多的产业公司设立投资基金,进入股权投资领域,您认为是什么驱动了产业公司投身一级市场投资?
赵亮:我们当时2011年成立的时候,产业VC还不是很多,因为产业确实还没发展到那个阶段。近十年产业蓬勃发展,许多公司都积累了不少资本,于是产业VC也相继入场了,我认为甚至有点过度了。特别是有一些规模体量并不是很大的上市公司,也在做CVC,我认为这类公司应该先把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先想好自己能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看看能不能做一些外延式并购。但如果小上市公司真要做产业基金的话,他投早投小是对的,因为公司每年也要支付一定的研发费用去做研发,而且研发还未必能成功,所以投资一些与自身产业相关的技术,用于未来公司的发展,也相当于交了研发费用了,这样的投资逻辑也是合理的。
证券时报记者:从事CVC十余年,作为CVC的头部机构,温氏投资能否总结CVC投资的经验?
赵亮:首先,我认为我们还谈不上头部,还在路上努力地向前发展。其次,要想做CVC,需要一个强大的实业背景支撑,企业足够大,赛道也足够大,不然是很难支撑投资的。第三,作为CVC,我们还是要坚守实业,用产业资源来真正赋能企业,帮助企业从小到大健康成长,这也是我们的投资理念。
其次,我们也希望与被投企业精诚合作,这也是延续我们集团的传统和基因。因为我们这个行业从事的养猪养鸡事业,看起来门槛很低,其实门槛非常高、管理难度特别大,甚至比一些工业企业都还难管很多,所以我们更需要和外部合作,通过投资进行产业协同,互相赋能共同成长。
我们接下来会继续深耕自己的赛道,扮演“狙击手”的角色,在深度投研的基础上遇到好项目就出手,而不是采取“扫射”的方式将赛道一网打尽,因为我们还是要坚持做精品化的CVC,真正对出资人和被投企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