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回:想逃离的生活方式
也有不少年轻人以奋斗为理由,心里真正的原因却是不想回。习惯了城市里自由的生活方式,回到遥远的故乡,已经感到不适应。
四川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李琦,是土生土长的“川妹子”,她有一个悠长的寒假,却没有回家,而且还准备在旅途中过年。“我喜欢旅行,有时候是去见老朋友,有时候还会在旅途中认识新朋友。”离过年还有不到一周,逆着春运的客流,李琦从四川一路北上,来到北京,“想看看冬日的天安门广场”。
之所以不想回家,“主要是回家过年不知道该干啥了。” 李琦说,以前的同学都结婚成家了,生活不在一个轨迹上,说不上话;大街上都是闹哄哄的商业活动,感觉跟平时没多大区别。家乡那个三线城市,似乎已经盛不下一个追求生命丰富的年轻人,于是,她选择了逃离,从旅途中经历和学习。
生于山东农村的王一波,对此感受更深。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在北京仍是一家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员。但在老家人眼里,便是到京城做了官的大人物。所以每次过年回家,他都要面对父老乡亲各种各样的请托,找工作、打官司、揽工程,显然这些事并非他的能力范围之内。但如果拒绝,无非有两种评价,一种是没本事,一种是没人情味。这两个评价,在农村都足以让自己的父母蒙羞。
加上大学4年,王一波在北京已超过10年,他的自我评价体系早已更新,但故乡的变化却很慢,仍是农耕文明传承已久的评价体系。王一波最怕的是来自父母和亲戚的比较,“谁谁谁当年没你学习好,现在人家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在北京,他感觉已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可一回去,面对亲戚朋友的品评,就会有些怀疑自己,“那种不自信的感觉,让我想逃离。” 王一波说。
所以,王一波选择了留在北京,然后把父母接来过年。“一则可以尽孝,一则相对自由。何乐而不为?”
不敢回:近乡情怯怕人问
“不行年后就不干了,回家来吧!”电话那头父亲宽慰着小徐。小徐和朋友一起开的咖啡屋已坚持了3年,生意一直不冷不热。北京三环内昂贵的房租让她有些力不从心,但想要证明自己的热情,却从来没有熄灭。父亲的召唤让她有些动心,可骨子里的执拗却让她决定再拼一把,“咖啡屋不太景气了,年后不行再开一家美甲店,总得混出个人样来再回家。”
尽管心里有无数台词,说出口的却只有一句:“我一切都好,你们放心。”电话里,小徐告诉父亲,店里工作忙,今年过年不回家了。
在小徐心里,不回家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怕问。亲情的问候充满温暖,但很多时候对年轻人来说,却有一盆凉水的反作用。小徐最盼望年夜饭,父母用心张罗一桌团圆饭,像一场仪式,仿佛能驱尽一整年的疲惫和忧愁。但小徐也怕这个仪式上的对话,这种温馨却严肃的场合,父母往往会问一些大事,比如婚姻,比如事业。“也是时候谈个男朋友了”“干你们这行太辛苦了,不行就别干了”。父母善意的唠叨,没有起到心理按摩的功效不说,反倒增加了许多烦恼。
生存环境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疏离,被敷上了亲情的药方,在长辈口中是良药,在许多年轻人听来却像是撒盐。“我也明白父母是好心,可过年回家非但没能成为烦恼的终点,反倒成了烦恼的加油站,父母委屈,我们也冤枉。”小徐说。
小李也面临着同样的烦恼。从小当标杆当榜样,如今却成了反面典型,原因就是没成家。“28岁在北京还算年轻,但在老家人眼中就是老大不小了。”。一表人才、工作光鲜却仍孑然一身,这让七大姑八大姨们很难理解,去年回家一周,相亲10多场,“比出差还累”,小李自嘲道。这种事儿在他看来只能随缘,但是老家人觉得这是必须要按时完成的指标。
这是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差异,更折射出“两个中国”之间的转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里,家族和宗亲有着特殊意义,它是人们奋斗的起点,也是奋斗的旨归,“衣锦还乡”不仅是炫耀,更是一种寻找价值肯定的过程。
当乡土中国渐行渐远,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回、不敢回、不愿回或者回不去故乡,他们的意义该何处安放?奋斗的动力又源自何处?
这大概是转型中的中国必须回答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