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6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随着我国个人申请国际专利人数的日益增多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专利翻译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行业目前存在哪些发展困境?又正在如何进行突围?
记根据统计,去年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共提交专利申请2.56万件,比2013年增长18.7%,是全球唯一实现两位数增长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专利产出总量最多的国家,仅华为一家公司,每年就有3442件专利申请。如此迅猛增长的专利数量,使得专利翻译行业日益引发关注。知识产权出版社副社长李程告诉记者,目前行业存在专业翻译缺乏、人才培养跟不上等问题。
李程:因为知识产权是对它的发明创造的一种垄断权,所以他的这个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这种垄断权是不是能够有效的实施。比如说一项产品,如果它把它的翻译的名词错误了,那有可能会导致它的保护范围或者保护对象就不对了。以现在的市场来看,翻译的译员他的水平参差不齐,真正的又具有理工科背景、同时又有法律知识、又具有文学的知识或者语言能力的,是比较缺乏的。导致专利就是在国外申请的时候不容易被理解,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错翻、漏翻这种情况。
更有甚者,通过翻译公司、中介公司的层层转包,从而出现终端译员越发低龄化、非专业化的趋势。市场混乱亟待解决,行业自身也在探索。知识产权出版社近日推出一款“I译+”的在线翻译平台,意在打破中间环节,实现申请人和终端翻译的直接对接,并通过专业的翻译辅导,实现专利翻译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不过,业内资深专家、北京汉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合伙人庄一方认为,目前高校翻译专业教育存在偏重文学、同一化培养的倾向,这与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并不相符。
庄一方:我觉得都是传统以前的那个文学翻译,翻译小说,偏重于文学的。就揣摩这个词的意思,表达什么情感,这个词,其实专利它就表示这种“是”的句子很多,然后就是逻辑关系,因为什么了,所以怎么样了。他因为要说的严谨,所以他要拆那个句子。但是这个我觉得,可能跟我们学校的教育就差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