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募基金三季报披露拉开帷幕,基金大佬们的最新持仓又将跃然纸上。大家也可以在公众号主页菜单栏:价投工具→工具首页→“大佬持仓”或文末“阅读原文”自行获取基金大佬们的最新动向。昨日晚间,易方达张坤基金三季报最新出炉,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张坤最新的“作业”。
以下为主要内容
综合张坤旗下各基金报告,张坤三季度持仓变化不算大,主要还多以老面孔为主,继续聚焦于内需消费与科技板块。但基于仓位、基本面等情况,做了结构性的调仓。
例如,张坤于Q3减持了头部重仓股腾讯与阿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做了减持,两家公司依然为张坤的头部配置,占仓位比例依然接近持仓上限,所以不排除是被动的减持。
白酒方面,张坤Q3减持了五泸汾等,而对于茅台则进一步小幅增持。白酒Q3机构对于不同公司的业绩分歧还是相当之大的,茅台的稳健则是一致共识。
关于白酒业绩预测,大家还可以回顾:消费板块三季报预测曝光!
此外,张坤还进一步配置与消费密切的分众传媒,使之新进十大;增持京东健康、百盛中国等,大幅减持普拉达(-69.54%);科技股方面,则新进软件公司谷歌,持有微软,减持硬件制造公司台积电等。

(张坤Q3持仓名单,来源:价投圈-大佬持仓)
截至2025年Q3,张坤整体持仓的前三大持仓(按持仓市值排序)分别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贵州茅台。
......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张坤季报的观点。
每到季报披露节点,张坤都会梳理对市场的判断与投资感悟,在喧嚣的市场环境里,清晰传递着他一贯的价值投资主张。
一、警惕“市场先生”情绪
张坤在本次季报中继续强调了他对于投资的想法:
在他看来,当下市场的风格难以预测,但他会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
例如,通过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寻找商业模式优秀、有显著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行业有持续成长空间以及明智地再分配资本的少数公司。
他依然选择坚持,通过长期持有,作为股东去分享这些公司自由现金流和内在价值的成长。
张坤认为,长期来看,“市场先生”会较为准确的“称重”一个企业的价值。但短期来看,“市场先生”的情绪时常不稳定——时而过于兴奋,时而过于沮丧,有时放大短期的因素,而忽略了长期重要的结构性因素。
二、悲观没有长期存在基础
张坤认为,市场先生(当下)的悲观只是放大了短期的困难,并没有长期存在的基础。(PS:我们觉得张坤指的悲观指的是市场对白酒的悲观)
他依然从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反复叙述:
张坤提到,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虽然我国GDP总量位于全球第二,但2024年我国仍是人均GDP约1.3万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考虑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水平”的目标,他认为,我们至少有理由相信,中国的GDP增速会超过全球平均。
同时,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已经在全球主要国家中接近最低水平,他认为这个比例提升的概率要远远高于继续下降。
所以综上,长期来看,张坤的判断最可能的出现情形的是——中国消费增速>中国GDP增速>全球GDP增速。
而且,相比于有差异的若干小市场经营,张坤认为,14亿人的统一巨大市场带来的产品、研发和销售的规模效应无法忽视,企业可以将优势更充分地放大。
三、相信决策层有足够的工具和智慧
此外,张坤还进一步表示,“市场先生”的另一个挑战在于价格指数的负向循环。
他提到,过去两年多,我国的名义GDP增速都低于实际GDP增速,而企业的收入增速与名义GDP增速更为相关,成本费用的上升幅度则取决于产业链上的议价能力。
整体来看,他提到,对于优秀的企业,通胀的环境如同顺水行舟,经营难度相对要小一些,这也是出口企业总体感受较好的原因之一。
张坤表示,不论是通缩对经济活力的长期损害,还是走出通缩后的正面效应,都有其他国家的成熟案例。
对此,他认为,长期来看这一点不值得担心。有其他国家的案例在前,决策层有足够的工具和智慧解决问题。
四、内需消费市场长期仍是投资沃土
综上,张坤强调,他认为中国的内需消费市场长期仍是投资的沃土,而当前较低的估值水平提供了充足的安全边际。
如果企业依然满足投资标准,他(依然)会充分理解“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和收益分布的不均匀性。
张坤相信,企业经营不断累积的自由现金流将反映到内在价值的积累中,而不断增长的内在价值终将投射到市值的增长中。
PS:本文内容仅为观点分享,不做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