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互联网行业整体表现韧性十足,在宏观环境波动中展现出稳健的基本面与创新活力。像研究院关注的腾讯、阿里等公司涨势更是喜人,不少粉丝朋友有所收获都挺开心。
那么,互联网行业2026年将会如何发展,还存在哪些预期差机会?今天的内容,我们继续结合中金研报,一起看看机构对互联网行业明年的展望与判断。
以下为主要内容
中金在研报中最新对互联网行业做了定性的判断:
中金认为,当下互联网行业再回扩张周期。理由是在宏观经济环境、资本市场估值压缩压力下,互联网板块历经3年左右“降本增效”的相对收缩阶段,财务状态普遍得以良好调整。
而多数互联网公司并不满足于长期收缩,面对不断涌现的行业机遇,AI、出海及即时零售成为重点投入方向,行业再次回到扩张周期。
不过有意思的是,中金强调,此“扩张”本身是中性词,需具体甄别具体公司的扩张行为,要关注后续的业绩与叙事变化。
整体来看,中金主要提及了三个方向:
1.谨慎看待国内市场的扩张
中金表示,无论外部的宏观环境抑或行业自身的渗透率,都不足以支持足够大的增量空间...但更多的情况下,带来的是相对负面的拖累;
2.相对看好出海品类的扩张
中金相对看好出海类扩张,因为出海类打破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天花板。但需要注意的是出海载体是虚拟产品、商品还是服务。
虚拟产品的难点在于文化、商品的难点在于平台能否认可跨境贸易本身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而服务的难点在于可复用的资源相对有限。
3.最看好泛科技领域的扩张
相对而言,中金更看好AI以及整个泛科技类的扩张。
认为这从一开始就与国内消费市场的天花板关系不大,而且发力方向恰好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多年来相对忽视的领域。
相较于大型海外科技公司在AI领域的饱和式投入,目前即使对AI最激进的国内互联网公司,都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AI所带来的自下而上的创新是大势所趋,那么基于模型、算力、应用部分的增量都意味着新的机遇。
具体到部分细分行业上:
1.线上交易平台:
中金判断2026年交易平台大盘,整体有韧性,但品类和公司表现或分化。
1)电商平台:受益于国补和即时零售带动,电商25年大盘表现相对有韧性。展望26年判断线上电商大盘GMV同比增速或放缓,国补影响退坡后3C家电等品类或面临基数压力。
2)本地生活:近期竞争加速外卖市场扩容,Q2开始电商平台对外卖及即时零售领域的投入加大,Q3外卖竞争迎来亏损峰值。
但中金表示,迄今为止未观测到足以证明电商平台投入外卖有足够协同效果的财务或经营指标,后续关注竞争如何“收场”。
即时零售或成为大盘新增长点,但前期不宜对利润增量有过高期待。
2.OTA平台:
中金判断国内、出境旅游市场均回归理性增长通道。
国内市场方面,今年多个假期的旅游出行人次同比实现个位数增长,民众出行意愿稳健。我们预计明年国内出行将延续稳健态势,且酒店与机票价格压力有望减轻;
出境市场方面,今年出境航班量自年初起基本维持在疫情前85%以上水平,旅游旺季恢复情况更佳,同比去年增长明显。今年6月起京东、飞猪、航旅纵横竞争扰动市场。然而,传统OTA的供应链、用户习惯和客户服务核心壁垒并未被突破。
中金关注携程Trip.com品牌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市场验证了战略可行性,收获可观市场份额并实现盈利,同时加速推进日本、韩国等亚太国家及中东地区的获客与业务拓展。
3.AI、云计算:
中金提及,目前国内AI需求呈现全面旺盛态势,大模型技术实现“质变突破”的同时,性价比持续优化带来的“量变积累”,共同推动行业规模化落地大模型,云厂商成为较早的受益群体。
理由是:一方面,大模型的训练、推理及应用部署高度依赖GPU云服务的支撑;另一方面,中国云厂商本身也是头部模型研发力量。
因此,中金判断,模型迭代进程、AI需求变化、AI投入预期以及生态构建不仅是25年中国AI产业的明确主题,也是26年市场关注的核心脉络。
而且这将会成为驱动头部科技大厂估值分化的关键变量,成为市场判断企业长期价值的核心依据。
中金强调,Agent是目前公认AI应用的终极产品形态,其更像给每位用户配置一位“秘书”,具有极高粘性和潜在空间。我们认为模型、数据、商业化生态等因素将成为Agent竞争取胜关键。
中金判断,从商业化生态角度,假设基于类CPS模式的效果广告将成为ToC模式Agent主要变现方式——在中美市场,Google和腾讯卡位较为特别,两者共同特征是当下就是海量交易生态的流量入口。
参考研报:
中金2026年展望 | 互联网:站在新一轮扩张的起点(要点版)
PS:本文内容仅为观点分享,不做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