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精品推荐 - 正文

关于科技股和房地产,大佬这么说!

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20 16:01:5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今天的文章分享一下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总经理、基金经理姜诚的近期观点。

姜诚从业时间16年,曾经获得过金基金奖、金牛奖,投资风格稳健,也是坚守价值投资的大佬之一。上周,姜诚在一场线上直播中,分享了当下其对于市场波动、科技股、房地产等的一些理解。

对此,证星研究院整理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以下正文:

1.关于市场波动和牛市的观点

首先是姜诚对于市场波动的看法。

其实就目前市场而言,姜诚认为“市场的底”往往是人们从后视镜里面看出来的。而且往往是过了很久才能发现原来“底”就在那儿、已经过去了。(意义不大)

他的判断是,如果看单季度上市公司的利润表现,去年的Q3和Q4已经有了一定的复苏迹象。但今年的Q1没有特别强劲的复苏。所以与其说是触底反弹,倒不如用筑底这个词来描述。只不过这一轮的底部过程似乎显得长了一些,更为磨人。

这里姜诚引申出来他所观察的这轮基本面特点——结构性分化。如果把供需关系这两个指标放在一个坐标系当中来看,会有几个有趣的点:

·有些行业需求弱、供给端也不好、格局也不好,短期内感受到的是收入和利润的双降;

·有一些行业需求好、供给还没有跟上,两端都好,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看到收入和利润的双增;

·还有一些行业需求不错,但是供给在变坏,就会看到它收入表现好一些、利润表现弱一些。

·有些行业是反过来的,它是一个传统的行业,需求没有什么增长的空间了、甚至有缓慢的衰退,但由于供给端在优化,会看到的是收入偏弱、但是利润表现不错。

所以他认为现在的“结构性分化”已经不仅仅表现在行业之间的分化,同样的一个行业,甚至同一家公司的收入和利润端也有分化,这就是这一轮特别不一样的地方。

姜诚这类谈到了对牛市的看法,他认为,大牛市的时间间隔是不明确的,大牛市的驱动因素是不明确的,但是从穿越周期的角度来看,自下而上是可以把握住一些机会的。

只要我们不纠结于什么时候触底、触底会不会反弹、反弹的强度有多强、是不是会有系统性的大牛市这些问题的话,你总是能够在悲观当中找到乐观的点。当然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乐观当中也有不利的因素。

2.关于为什么投的科技股不多?

谈及为什么投资组合中的科技公司不多话题时。姜诚提到:

一是我的能力圈很小,不是耐心的问题,我找不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评估它未来给我带来的现金回报,这是能力的问题。

第二是贪婪的问题,我的要求收益率其实不低,我的风险偏好很低,那就使得为不确定性付溢价、付高价的意愿我比别人弱。即便在同样的确定性的情况下,愿意付的价格我也比别人低。

认知的深度、风险偏好、要求收益率的高低,都会影响基金经理的决策,它一定不能用是非对错来衡量。

同一个票,有的人买,有的人没买,可能两个人都对,也有可能两个人都错,而不一定是有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一定就错的情况。这是投资中一个反直觉的常识,需要大家理解。

这里姜诚还谈到了对互联网企业的看法,概括来说就是姜诚站在他的机会成本角度考虑问题。

“我觉得互联网的龙头企业在粘性方面是有极强优势的,但硬币的另一面就是流量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大了。流量是所有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人数乘以他们看着屏幕的总时长,渗透率不能说见顶,但是可能空间也不是那么大了。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局面下,过去的高估值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消化之后,当前的估值的状态是不是一眼就便宜?我觉得我没那么容易得出结论。那么如果我在其他的领域当中能够找到一眼就便宜的标的的话,那可能也不急着去买它。”

他提到,“一个强垄断的行业可能面临的问题,抽象起来可能简单,比如说政策层面的、比如说流量的天花板等等,但在具象层面上反映出来的路径、实际的影响可能到今天还是难以预判。因此,如果现在有其它的不那么难的标的可选,我就不急于对于这些标的做明确的判断。”

3.关于地产行业是不是触底了?

谈及地产,姜诚认为底部到没到、房价能不能涨、新房的销量什么时候能起来,这些问题很难有答案。这些拐点的位置只有在它已经出现的时候才知道,甚至都出现了很久了之后才知道。

但他也强调,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得出长期价值评估结论的判断也不重要。相对(是否触底)而言更重要的是什么?他认为更重要的是盈利水平。

姜诚说对地产而言,长期可以做很悲观的需求假设。但是对于价值影响更大的不是这个需求,而是利润率。

他提到,按照极其悲观的需求,假设如果一家地产公司能赚到5个点的净利润率,可能它都值这个钱,但是5个点的净利润率能不能兜住?这个是需要去核实的。

“阶段性看,有很多优秀的企业的利润率水平比这还高。从去年到今年我们还能看到头部企业10个点以上的净利润率。但我们不能用这个乐观的一个数据去做外推。我们还要不断地排雷。”

姜诚认为,房地产供给的泡沫大,不会长期消灭掉需求,住好房子的需求永远存在,这个需求只不过是5亿平、8亿平、10亿平的不同而已。但是地产是一个大的行业,行业当中如果你有足够的超额的盈利能力,支撑目前头部地产公司的市值不是问题。

(PS:按十大持仓来看,我们推测姜诚可能比较关注保利。如果按照去年利润假设再减少一半粗略计算,公司的估值目前约为18倍。)

最后姜诚还将房地产开发和制造业做了类比。他认为地产开发业务会越来越像制造业。房子这类同质化的产品,哪家成本更低,其实头部地产企业也具有一定优势。他认为,将制造业中的分析思路,放在地产行业也有适用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